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师生在重庆市小微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方案征集中取得优异成绩
撰稿人:李美凝 许诗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当前城市发展重心逐步由规模、速度向品质、内涵转变。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在丰富居民个人生活圈活动、增强社区归属感、激发社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就中心城区四个小微公共空间项目向社会进行了设计方案征集。昨日方案征集评选结果发布,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师生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四个征集项目中的3个一等奖(第1名),另有二等奖、三等奖与鼓励奖若干。
获奖名单如下:
小微空间 |
名 次 |
指导教师 |
设 计 人 员 |
01-渝中区重庆海关监督总署旧址东侧小微公共空间征集 |
二等奖 |
许芗斌 |
许诗凯、李美凝、谢从迈、林子箫 |
三等奖 |
刘骏 |
魏文杰、杨柳、万好 |
02-江北区融景城北侧小微公共空间方案征集 |
一等奖 |
许芗斌 |
李美凝、谢从迈、林子箫、许诗凯 |
二等奖 |
刘骏 |
佘佳纹、江博文 |
三等奖 |
孔明亮 |
陈秋瑾、沈博嵩 |
03-两江新区民心佳园F区东侧小微公共空间方案征集 |
一等奖 |
许芗斌 |
谢从迈、林子箫、许诗凯、李美凝 |
二等奖 |
刘骏 |
万好、杨柳、魏文杰 |
鼓励奖 |
孔明亮 |
沈博嵩、陈秋瑾 |
04-两江新区民心佳园E区东北侧小微公共空间方案征集 |
一等奖 |
刘骏 |
杨柳、魏文杰、万好 |
三等奖 |
许芗斌 |
林子箫、许诗凯、李美凝、谢从迈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师生践行 “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校训,长期坚持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充分应用专业知识,助力城市存量空间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社会融合,提升城市活动空间品质、塑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强化公共空间对居民的吸引力、提升居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本次取得的佳绩将鼓励我院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中,利用专业优势不断为城市建设注入新鲜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附1:江北区融景城北侧小微公共空间方案一等奖作品
涟漪阵阵·社区共享花园的重构与新生
设计人员:李美凝、谢从迈、林子箫、许诗凯 指导老师:许芗斌
方案简介:方案聚焦社区公共空间缺失、配套设施老旧、居民缺乏归属感问题,以“涟漪阵阵”为构思,像一滴水落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一阵涟漪一样。强调社区共享花园的重构与新生,以社区日常活动的组织和有限空间的高效复合利用相结合,带给整个社区活力。
主要设计策略
场地资源高效利用——原有大树与空置房屋的利用
空间复合高效使用——建筑内外结合、场地硬地为主
活力功能单元植入——文化休闲、体育锻炼、社区交流
社区共享文化重构——多元、互动、交流、共享、活力
鸟瞰图
社区会客厅
多功能儿童游戏空间
多功能活动场地
附2:两江新区民心佳园F区东侧小微公共空间方案一等奖作品
林间小站·亲近自然的心灵栖息之所
设计人员:谢从迈、林子箫、许诗凯、李美凝 指导老师:许芗斌
方案简介:“林间小站”既有树林中的地铁站之含义,亦有在自然中停留小憩之意。方案利用地铁站点周边荒废用地,一方面合理组织地铁站点交通集散,同时充分利用场地高差与屋面空间,塑造多变栈道迴游趣味空间。另方面聚焦高密度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缺失问题,通过自然体验、儿童游憩功能的融入,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心灵栖息之所。
主要设计策略
场地自然野趣延续——场地原有石材资源与低维护原生植被的再利用
活力功能单元植入——集散通行、儿童游戏、自然体验、居民观景休闲
多维趣味空间营造——利用地形融入林间栈桥,结合地铁口屋顶设观景台
地铁站入口的复合利用
儿童游戏的融入
亲近自然的多维空间
附3:两江新区民心佳园E区东北侧小微公共空间方案一等奖作品
隅邻为友·友好型城市角落空间景观设计
设计人员:杨柳、魏文杰、万好 指导老师:刘骏
方案简介:通过分析场地人口构成、活动特征、活动人群及对现有设施的满意度,总结发现场地现状问题,提出隅邻为友的设计概念:关注城市边角空间景观品质-对角落空间友好、对不同人群友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对现有场地特征友好-尊重场地特质,利用场地资源、邻里之间友好-促进邻里交流,提升归属感。
主要设计策略:
空间激活——改善角落空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功能复合——满足居民活动需求,提升生活水平
居民渗透——提升居民景观意识以及环境责任感
鸟瞰图
入口广场
儿童乐园